消防安全是医疗机构管理中的重中之重,关系到每一位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。近年来,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,医疗机构的火灾风险日益增加,火灾防控难度加大。因此,加强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,落实消防安全责任,完善消防制度,提升应急处置能力,已成为保障医疗环境安全的重要任务。本文将结合相关政策法规和实践经验,详细探讨医疗机构如何做好消防安全工作,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、可靠的就医环境。
一、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
医疗机构作为人员密集场所,火灾防控责任重大。根据《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》《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》等文件要求,医疗机构需全面实行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、齐抓共管、失职追责”制度,明确各级消防安全职责,层层签订责任书。
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
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,全面负责消防安全工作;分管消防安全的领导是消防安全管理人,具体负责消防安全管理工作;各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,负责本部门的消防安全。
健全消防安全管理机构
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消防安全管理部门,负责制定年度消防工作计划,组织开展防火巡查、检查、隐患排查和整改,并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。
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
建立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,明确各岗位消防安全职责,确保责任到人。同时,医疗机构需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和消防设施联动运行测试,确保消防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并及时维护保养。
二、完善消防安全制度
医疗机构需制定完善的消防安全规章制度,将实践中积累的好经验固化为操作标准,涵盖消防教育、巡查、隐患整改、设施维护等多个方面。
建立消防安全教育制度
对全体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,普及“四会”消防常识(会查找火灾隐患、会扑救初起火灾、会组织人员疏散逃生、会开展消防宣传教育),确保员工掌握消防设施使用方法和逃生自救技能。
制定防火巡查和检查制度
每日对重点部位如消防控制室、手术室、病理科、检验科等进行巡查;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防火检查和消防设施联动运行测试,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。
完善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制度
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测和维护保养,确保其完好有效。对于发现的问题,需立即督促整改,并建立隐患信息档案和台账,实行闭环管理。
制定火灾隐患整改制度
对查出的隐患,明确整改措施、期限和资金落实情况,并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。整改完成后需进行复核,确保隐患彻底消除。
三、加强消防安全日常管理
医疗机构需从日常巡查、隐患整改和设施维护等方面入手,全面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。
坚持日常巡查
每日安排专人开展防火巡查,重点检查用火用电情况、疏散通道是否畅通、消防设施是否完好等。巡查结果需记录存档,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。
保障消防设施正常运行
确保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、自动喷水灭火系统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设施设备正常运行,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。严禁擅自停用或关闭消防设施。
加强隐患整改
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防火检查和消防设施联动运行测试,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立即督促整改,并建立隐患信息档案和台账,实行闭环管理。
四、狠抓消防安全培训演练
医疗机构需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,提升全体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。
开展全员消防安全培训
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,重点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、儿童等群体制定针对性的灭火和疏散预案,并配备轮椅、担架等疏散工具。
强化新职工岗前培训
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,使其熟悉消防设施使用方法和逃生自救技能。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也需接受消防安全提示。
定期组织应急演练
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,检验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和预案的可行性。演练结束后需总结经验教训,并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。
五、加强微型消防站建设
微型消防站是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医疗机构需加强微型消防站建设管理,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,并与属地消防救援站深度融合,提升“单位自救、区域联动、综合救援”的能力。
完善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
明确微型消防站的建设要求和职责分工,确保其能够快速响应火灾事故。微型消防站需定期开展训练和演练,提升队员的灭火技能。
加强与属地消防救援站联动
医疗机构需主动与属地消防救援站建立联系机制,定期开展联合演练和培训,提升双方的协同作战能力。
医疗机构作为人员密集场所,消防安全工作至关重要。通过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、完善消防安全制度、加强日常管理和培训演练等措施,医疗机构可以有效降低火灾风险,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。未来,医疗机构还需进一步加强科技手段的应用,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,为市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、可靠的就医环境。